从小小青团聊清明

稿件来源:宁夏文明网 发布时间: 2021-04-01

ycrbp70_b.jpg 

青团。资料图片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由于与传统的寒食节和上巳节日期临近,如今已逐渐整合了后两者的传统习俗,演变成具有祭祖、扫墓、踏青等一系列习俗的重要中国传统节日。那么,这么重要的一个节日,怎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它呢?那就让我们从一个小小的青团开始吧!

  如今说清明,是“二合一”的节日 

  春雨惊春清谷天,春天的节气已过大半。古时候,清明节更像一个时令节气,时至清明,草长莺飞,春暖花开,万物生长,景象变得清洁明净。而事实上,我们现在说的清明,其实是人们将寒食和清明融合为一的节日。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訸介绍说,在《历书》中言:“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而寒食,冬至后105天,春分后十五日,清明节前一两天。相传两千多年前,晋文公重耳火烧绵山,误杀功臣介子推和他母亲,追悔莫及的重耳下令在他们的忌日禁止开灶用火,“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全国寒食三日,是为寒食节。因为寒食节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就参加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如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放风筝等,以锻练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而这些民俗后来都融合、变形成了清明习俗,延续至今。”张訸介绍说。“其中寒食扫墓的习俗,是从宋代开始逐渐移至清明时节的。也是这一重要习俗的变化,让清明节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提升为重要的大节日。”

  青团原先就是寒食节里祭祖用的冷食,后来就被移用在了清明节的祭祀供品中。张訸说,关于这一点,也是有历史记载可查的。在清朝文人徐达源的《吴门竹枝词》中有道:“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意思是,人们在清明时节用红藕、青团祭祀祖先。而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枊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可见在唐时,就有寒食节、清明节食青团的习俗。

  清明时节青团香 

  “最近朋友圈里,很多甜品店都已经推出青团在售卖了,不过在我家,我和妈妈会专门在清明前一天亲手做青团。”张琪老家在浙江嘉兴,小时候和父母来到宁夏,这里就成了她的第二故乡。虽然很多生活方式都改变了,但有一点不会变,就是在一些重要节点时的吃食上,一直还保留着家乡的习惯。

  “记得小时候,每到清明,妈妈就会跟着姥姥一起做青团,虽然做得不多,一次也就做十几二十个,但却是必须做的。”张琪说,青团,又名艾团子,旧时称“粉团”,因其色泽碧绿、生青,故名青团,有些地方又称“青团粑粑”。“青团可是清明节的宠儿,它是用艾草捣烂后挤压出汁,把艾草泥和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馅包成团。”

  馅料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来决定,想吃甜的,就加入枣泥,或者红豆沙;如果想吃咸的,可以加肉松入馅。“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这样美味的青团就制作完成了。”张琪说,最早姥姥做青团粑粑,不用艾草,而是加入“草头”。“‘草头’是用南瓜叶和着生石灰腌制而成。用草头做青团,颜色会格外青绿。”

  这草头的制作,有些复杂。先把嫩南瓜叶摘下来,洗净后放入沸水中焯一下,沥干后放进盆里,将生石灰粉末均匀地撒于叶子上,然后要好好搓揉南瓜叶,直到揉成绿色,就可以封入坛子里保存了。“第二天清明,一大早姥姥就会忙乎起来,她会先准备好一碗米粉,在里面加些糖,然后把腌制好的南瓜叶子拿出来,用清水洗去石灰浆后放入米粉中,经过有节奏的揉按等形成面团时,颜色带着青带着白,把馅料往里一包,待上锅蒸上十几分钟,等揭开锅盖一看,一个个小团子,竟然没了白色,整个团身如翡翠珠球,没有一点杂色,如清明一样的纯粹,鲜亮!”

  如今,这青团已成了清明节的时令美食,也逐渐没有了地域之分,从祭品渐渐化身为春季的使者、时令的美食,青团已成为清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银川日报 记者 王敏)

>>><<<
【编       辑】:
【责任编辑】: 杨兆莲
【稿件来源】: 宁夏文明网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