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市:夯实民族团结根基 服务社会发展大局

稿件来源:银川日报 发布时间: 2022-11-30
  民族团结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对于灵武市而言,更是如此。灵武市是国家重要的煤电化工基地、羊绒产业基地、国家优质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国家优质果品(灵武长枣)基地、国家羊肉生产加工基地。灵武市各民族群众用双手创造财富,互帮互助奔向美好生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各族儿女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奏响了“会盟之地、团结之城”的时代新曲。
  小小便民亭 传递团结情
  一场大风过后,灵武市进入了严寒期,坐在石榴籽便民服务亭里配钥匙的曹彦明开着取暖器,身上和心里都是暖暖的。他是一名残疾人,过去露天摆摊,每天早上骑着三轮车要将150多公斤的工具运到人流密集的街上,由于身体不方便行动,坐着配钥匙一待就是一天。“夏天没地方遮阳浑身都是汗,冬天经常把手指冻僵,配钥匙都没办法操作工具。”曹彦明说,回家必经的一段上坡路还需要请人来帮忙推三轮车,晚上自己再推回家。
  除了行动上的不便,更让曹彦明觉得难以克服的是,流动摊点容易影响市容和交通。“家庭条件不好,租不起正规的门店,也只有这个配钥匙的手艺可以糊口。”曹彦明说,自己总盼望着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也不再让执法人员为难。
  本着“不能为了管理的方便,就忽视百姓的需求”的理念,灵武市综合执法局组织执法人员对城区各零星维修摊点进行了调查摸底,了解从业人员信息、经营种类,特别对下岗再就业人员、老弱病残等社会弱势群体进行优先安置,在给予政策倾斜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营商环境。
  “现在有了这个便民服务点,不仅可以遮风挡雨,客源也稳定了,没人的时候还能在里面的简易床上休息会儿。”曹彦明说,他干配钥匙、换锁工作已经20多年了,风吹日晒可没少受罪,现在终于有了摊位,再也不用来回搬工具了,心里也有了归属。以后打算更加努力将自己的小事业做好。
  灵武市综合执法部门通过实地踏勘,在取缔流动摊点的同时,最终选定在古城路与东盛街路口、育才街、南熏路等区域设置14个便民服务维修点,设计与城市整体规划相协调统一,把流动摊点治理的“难点”变为城市服务的“亮点”。
  为什么取名石榴籽便民服务亭,灵武市综合执法局执法大队队长杨建告诉记者,全市14个便民服务维修点帮助的困难群众来自多个民族,只要是困难群众大家也都真心帮助。杨师傅长期占道摆摊,在了解了他家庭困难的情况以后,将他的摊位安置在了石榴籽便民服务亭有需要补车胎修理自行车的群众都来找他照顾生意,还有学生主动帮助打扫卫生、收拾工具。杨师傅也很慷慨,遇到需要车胎打气、紧紧螺丝之类的小问题从不收钱。
  种下“石榴籽”开出“团结花”
  走进灵武市回民中学,在科技楼一楼楼道内有一条主题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文化长廊。学校创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依据本地文化资源、民风民俗,创办了集实物、影像、图文为一体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展厅”。该展厅通过简约文字,介绍了各民族的发展史和人文史。同时,还通过展示各族人民曾经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等,彰显了各民族文化的魅力。
  “学校有艺术长廊,里面有很多关于民族团结方面的故事和知识。思政课老师也总会给我们讲民族团结方面的知识,就在不久前我还代表学校参加了灵武市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得了二等奖。”该校学生刘嘉禾告诉记者,在班里大家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家校合作的各个领域。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进校园活动,开设了马氏口弦弹奏技艺和王天贵剪纸技艺的校本课程,打造了王天贵剪纸、马氏口弦展厅。灵武市回民中学副校长张振华介绍,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活动,使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特色鲜明、亮点突出。
  在灵武市职业技术学校走廊,挂满了学校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创作的作品,他们以民族团结为题材创作设计广告,部分作品被广告公司选中,这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学校与广告公司开展合作,许多学生在校内就有了社会实践经验,设计作品丰富,创作力很强。”灵武市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赵云说。记者跟随赵云来到学校后院,这里有一处电焊班与广告设计班的学生共同完成的作品,利用钢材焊接成的架子上装饰了树叶、红红的石榴,还有“民族团结”“技能人生”等标语,赵云高兴地说这是学校创意大赛的一件获奖作品,由不同民族的学生共同创作完成。
  灵武市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建设6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引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走深走实。市博物馆每年为前来参观的10多万游客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让“会盟之地团结之城”故事成为民族团结的典型品牌;市审批服务管理局突出政务大厅“服务之窗、百姓之家”功能定位,让“心团结馨民族新政务新发展”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亮丽名片;灵武市回民中学全面实施“育苗工程”,建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三块地”,营造各族学生共居、共学、共乐的学习环境;西平路社区以“五圆同治、共促团结”让“石榴籽”在社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汇聚民族团结进步最大增量,创造了和谐共处的生活画卷。(记者 张碧迁)
>>><<<
【编       辑】: 马丽娟
【责任编辑】: 贺璐璐
【稿件来源】: 银川日报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