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县稻渔空间农旅融合融出产业新风景

稿件来源:银川日报 发布时间: 2022-11-24

俯瞰稻渔空间。贺兰县委宣传部供图

记者在广银米业采访。记者 李畅 摄

  冬日午后,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里,吃完饭的村民们开始陆续上工。丰收后的稻田,不再有夏秋时节的喧嚣,开始变得沉静苍茫,耳边不时传来工人敲击木桩的声音。这里即将于年底举办冰雪嘉年华活动,前期准备工作正有序进行中。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干事创业的热潮在田间地头涌动。从入脑入心到躬身实践,村民们干劲十足,大家都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昂扬进取、担当奋进,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循环种养发展节水农业

  贺兰县地处宁夏北部引黄灌区核心地带,得黄河之利,98%的农田为自流灌溉,自古盛产水稻。2017年建设稻渔空间以前,这里的地块高低不平、大小不等,难以实现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从而限制了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提升。

  2012年,一直从事大米加工销售的赵建文感受到东北大米带来的市场冲击,便下决心要在宁夏种植高端有机大米。随后他在四十里店村流转数百亩土地,成立合作社,建起水稻种植基地,自此走上有机水稻种植的道路。

  他首先将原本的小块地整合成大块地,确保稻田适合机械化作业。然后在稻田四周开挖沟渠,把田抬高,解决地下水位浅、土地盐渍化严重的难题。土地问题解决后,水稻种植时,他放弃使用除草剂,改用螃蟹、鸭子等帮忙除草。经过多年试验示范,这种一田多用、一水多产的模式渐渐显露出它的优势,不仅水稻品质和产量有所提升,且额外增加了鱼虾蟹等水产带来的收入。

  近两年,稻田面貌焕然一新,赵建文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现有的2600亩土地重新规划设计,在稻田四周深挖沟渠,再利用水泵将水产养殖的尾水抽到稻田里灌溉,经水稻吸收后的水源再回到养殖池养殖鱼虾,实现了闭合式循环利用。他表示:“相较于以往的大水漫灌模式,闭合式循环利用可节水40%左右,我们的稻田不浪费一滴黄河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赵建文描摹出节水农业的雏形。

  党的二十大报告也为赵建文指明了方向,鼓足了干劲,他表示:“我们将把思想、理论、方法融入头脑,化为力量和行动,在农业种植方面加大节水技术和数字农业示范推广力度,探索现代智慧农业和全程机械化结合,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

  精深加工打造大米品牌

  每年10月,稻渔空间种植的大米收获后,都将进入宁夏广银米业有限公司的大米加工车间,一产种植和二产加工在这里实现了无缝衔接。11月22日上午,车间里全自动化生产线运转不停,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忙着将包装不同、重量不等的成品装箱运输,快到年底,大米的销售量正快速增长。

  宁夏广银米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每年加工量约有1万吨,但一直难以实现突破。随着稻渔空间的名气越来越大,消费者们众口相传,企业的大米也渐渐打开了销路,大米加工量逐年增长到2.5万吨。

  企业负责人赵凯介绍说:“我们现在主打绿色、有机大米,每公斤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大米销售线上线下同时发力,线下主要在新百连超等大型商超销售,线上在传统电商和直播间里销售。”

  企业产品展示区,五花八门的包装让人目不暇接,有机胚芽米、稻鱼香米、稻鸭香米、蟹田米、胚芽活鲜米等种类繁多。赵凯介绍,目前企业以“稻渔空间”为品牌,线上线下共推出30余种产品,每年向全国各地销售1万余吨。

  村民赵春霞是车间里的老员工,已在此工作6年时间。每年夏天,她都在稻渔空间忙碌,种稻养鸭、除草施肥,样样都行。而到了冬天,她便转战大米加工车间,变身为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如今每月可以收入3000多元,这让她十分满意,“我已经60岁了,外出打工也不好找工作,现在收入稳定,儿女在城里也不用担心我的生活。”

  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是赵凯最近的头等大事,他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对于我们农业人来说,这是一剂强心针,让我们今后更有信心打造品牌,努力使更多人品尝到优质的宁夏大米。”

  乡村旅游拓宽致富渠道

  每天早上,村民陈红兵骑着电动车从家赶到稻渔空间务工,路上花费时间不超过15分钟。最近他忙着给即将于年底开园的冰雪活动捆扎围栏,造雪机已在稻田里等候多时,这里即将换上银装素裹的“冬衣”,举行别具特色的稻田冰雪嘉年华。

  就近打工挣钱,让陈红兵过上了悠闲舒适的乡村慢生活。在这里务工6年,他亲眼见证了“稻田变景区”,“以前这片地荒草丛生,种的水稻收成也不高,沟渠小路都是歪歪扭扭的,哪像现在这么整齐。”陈红兵说道。

  2017年,宁夏广银米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在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打造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以现代农业建设为核心,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将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业资源与休闲观光、寓教于乐融为一体,实现了“一产”提质、“二产”提效、“三产”带动。蓝天白云下,2600亩土地成为巨大的画布,村民们用五彩缤纷的稻禾作为画笔,绘制出栩栩如生的稻田画,曾经单调呆板的传统稻田从此拥有了“网红景区”的气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多年来,稻渔空间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土地流转费、劳务费、土地入股、产业分红等形式让农民富在产业链上,创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确保了发展成果同农民共享。

  陈红兵早已将家中的土地流转出去,每年可以获得一笔2万余元的土地流转费用,再加上务工收入,一年下来,收入五六万元不成问题。他笑着说起了这些年生活的变化:“现在机械化程度高,累活有机械干,我们就干一些轻松的细致活儿。现在挣钱比以前容易了,所以想买什么就买,不像以前挣钱难不舍得花一分。”“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壮美画卷在这里有了生动展现。(记者 陈宝全 梁小雨)

>>><<<
【编       辑】: 马丽娟
【责任编辑】: 贺璐璐
【稿件来源】: 银川日报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