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利用春节契机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中宣部、国新办日前启动2017年春节文化走出去工作,通过组织好春节对外文化活动,推动春节进一步成为“普天同庆”“全球共享”的世界性节日。(12月28日 新华社)
每一种节日背后都有浓郁的价值内涵,历史久远的中国春节更有丰厚的文化和价值。因此,春节文化走出去,要多张扬中华价值美。
让和合文化走向世界。中华文化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崇尚和合。虽然你有你的价值和传统,我有我的追求和个性,却不影响你我之间和谐相处、共荣共长,这就是中华价值的精髓,君子和而不同,道不同而并行不悖,“和者天下之达道也”,借助于这种和谐、合作,让社会、群体、个体之间,求同存异、相互融通、多多包容,寻找最大的价值公约数,得到双赢或多赢发展。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进程中,正是包容吸纳了比如佛教等外来文化,才形成了当下的博大精深。因此,走出去的中国春节,要通过文化产品、富有特色的民族节日仪式和符号,通过中国结、君子文化等载体,让世界人民认识到和合的厚重价值:和谐、和平、祥和,结合、融合、合作,创造出“万国安宁、和谐共处”的格局。
让亲情文化融入人心。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其著作《乡土社会》中说,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因为是随土而居,相互守望,人与人之间就很注重感情,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家庭发展中,也多把涵养亲情当做重要的发展目标。那些有温情、爱帮人的人,人缘好,事业发展也顺利。中国人为了回家过年,跋山涉水也在所不惜,就是最有亲情的表现。因此,走出去的中国春节,要多传播这种浓浓的亲情,通过“春运就像敦刻尔克大撤退”一样的艰难曲折,通过“老爹老娘倚门盼望远方游子归来”等富有深情的场景和中国故事,表现国人浓浓的亲情、公共温暖等。认同这种温馨的发展目标,构筑温情和温暖的社会文化。
让天人合一观念造福人类。国学大师钱穆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的,中华文化对自然、天地,有无限敬畏感。将自己当作自然的构成,不讲征服与被征服、主宰与被主宰,而是与之和平相处,融合为一。比如老子《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就是这种观念。过年习俗也有天人合一观念。比如通过守岁,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通过祭拜天地,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等。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融合和谐中,创造更多可持续发展。因此,走出去的中国春节,要通过品牌名称、标识、文化内涵、主题宣传、口号等,多传播这种天人合一思想,把敬畏自然、敬仰规律,当做重要的发展原则,遏制一哄而上的工业化崇拜,用“道法自然”纠正现代病,为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本性,带来清明和谐的发展景象。
总之,我们要让春节文化和中华价值,多走出去,彰显价值内涵,谋求广泛共鸣,创造更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发展格局!(宋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