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系列讲坛之“前进的和建设的——谢冕、李红雨、郎伟三位先生谈中国新诗百年”活动在宁夏银川举办。
谢冕,1932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
李红雨,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副院长。
郎伟,宁夏大学副校长。

谢冕(中)、李红雨(左)、郎伟(右)共论当代诗歌发展 杨周宸乐 摄
谢冕表示,新诗对中国诗歌来说是建设者和前进者。新诗经过一百年的实践,成为中国人战胜艰难险阻,表达意识和情感的最好方式之一。
李红雨认为谢冕是中国新诗最富于激情的一个赞颂者,同时是一个最为理性的剖析者。他阐述谢冕的学术观点:“新诗从内容到审美形式上完全地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审美空间,获得了不同的审美经验,呼应当时的社会需要,呈现了与旧体诗完全不一样的态势和风貌。”
郎伟阐发谢冕对新诗百年的论述:“现在经过这一百年的奋斗,尤其是文学的实践,发现我们的古典文学传统当中实际上存在着非常深厚的、可以作为新诗学习榜样的一些元素,甚至我们的古典文学的精神传统,包括艺术方式可能都会给我们新诗的建设提供一些优质的营养。”
百年和解
中国新诗早期的先行者以破釜沉舟的决心,以“毁坏”几千年古典诗歌造就的旷世之美为代价,与中国古典诗歌彻底决裂,要为中国诗歌另造天地,这种割裂与纠缠直到现在一直在理论家和创作者的争论当中。
谢冕提出了“百年和解”:“一百年了,不能再把古典诗歌当做我们的对立面,更不能当做敌人,更不能随意地破坏它,我们作为后人要好好地向它学习,把那些好的东西用来丰富今天新诗的创作,要和解。”
谢冕说,每个朝代都有它的诗歌形态,但是每一个朝代的诗歌,都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发展过程。中国新诗没有脱离传统,它是中国诗歌的一部分,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现在的一个状态。“诗言志”“兴观群怨”的诗学传统一脉相承,没有断裂。
李红雨阐发谢冕“百年和解”的学术观点:“新诗除了格式新以外,实际上它在继承中国传统的‘兴观群怨’方面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应合社会的呼唤、人心的呼唤、变革的需求,在诗体的解放方面实际上诗歌又回到了中国原来诗歌的传统上来了。”
“一个好的诗人,总是为时代代言”
谢冕说,一个好的诗人,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时代,他总是为时代代言。我们的诗歌要走出文人之间的狭窄天地,自己彼此交流,仅仅停留在个人友谊的这样一些圈子里,在书房里的话,不长久。
李红雨认为,诗歌和时代的精神契合,在新诗创立之初就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新诗一个重要的传统,这个传统我们要把它发扬光大,不应该丢掉。
“坚持新诗的传统,就是一定要和民族、国家、人民的命运结合起来,个人的命运实际上是可以映照时代和国家的命运的。”郎伟说,希望写作者心胸更开阔一些,视野更开放一点,以自己对于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写作诗歌,而不仅仅局限在一个狭窄的天地里。”
新诗的创作和民间传统
谢冕认为:“所有的诗人都应该是个别的,所有的诗人不仅是个别的,都应该带着地方特色出现。”
郎伟说:“花儿作为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民谣,诗人的创作当中要把它认认真真地作为一个优质的营养去汲取。民间的传统,民间的诗歌创作,一些民间文学的元素,会成为我们新诗创作的源泉之一。”
最后,众多读者和诗歌爱好者与嘉宾互动交流,三位嘉宾就“诗歌的历史使命”“古典诗歌的意象对新诗的影响”“诗歌的个人化表达与时代精神”作了精彩回答。(通讯员 杨周宸乐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攀)